近日,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四川渠县渠南乡大山村贫困户赵新良一家作别低矮潮湿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现在住上了新房子,条件好了很多,我希望以后生活也越来越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赵新良又将一面鲜艳的小红旗贴到挂在新居门前的精准扶贫信息图卡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3月7日)
对于精准扶贫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贫困户增智和立志,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赢得贫困户信任,给予贫困户信心。四川渠县的“滴灌”帮扶举措,正是基于此,把各项帮扶措施及落实情况置于阳光下,接受社会的监督,让扶贫工作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有效确保了像赵新良一样的贫困户去穷根,摘穷帽,不断改善生活境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对比不少地方的帮扶举措,总感觉在行动上是“慢一拍”。虽然也在村务公开栏将对象上墙,内容上墙,目标上墙,措施上墙,给贫困户带来方向和希望,但由于认知不到位,加之人手的不足,及采取的“漫灌”方式千篇一律,导致明明做了大量工作,依然难让贫困户从内心获得认同,进而信任度下降,对实现脱贫增收信心明显不足。帮扶人与帮扶对象本应十分亲密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像是在演戏。大家在不停的相互客气中,只待席散就拍屁股走人。
渠县扶贫从“漫灌”到“滴灌”,通过“挂图作战”,并以“一户一策”直接扶到点上、根上,虽非蝎子拉屎——独一份,但对贫困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行动。当政策与行动如一,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让各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贫困户对各方的努力看在眼里,才会记在心里,进而将心比心,与帮扶人的关系由疏远变得亲近,内心从怀疑走向信任;才会树立战胜贫穷的信心,消除“等靠要”思想,主动接受帮扶人的指导和帮助,由“接受扶贫”变为“我要脱贫”。
完成扶贫开发,实现全面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员干部付出十倍、百倍乃至更多的努力,更主要的是如何走进贫困户的心里。只有大家相互信任,才会有信心打赢这场攻坚破难战役,让扶贫不再是党委政府的单独行动,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只有如此,方能真正对贫穷,这一系统性弊病,找到“贫根”,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