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自从改造伊始,就吸引了全城人的注意。作为合肥历史的代表景点之一,城隍庙承载着无数老合肥人的记忆。经过改造的城隍庙,青石街道、粉砖黛瓦、飞廊亭台,这样的建筑风格与徽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相适应,体现了安徽特有的文化和风貌。
然而,半年多来的运营,城隍庙的商业模式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除了二楼的小吃夜市有较高人气,一楼的老商户,更多仍处于清淡状态。卖完“记忆”,能否继续火下去?城隍庙改造似乎还面临更多的考验。
傍晚7点左右,城隍庙逐渐热闹起来。
一楼老商户生意冷清 追忆盛年光景
8月1日下午5点,连日高温在台风到来之前逐渐收敛,室外丝丝凉风阵阵袭来。
陈大姐经营的服装店在城隍庙一期的北头,50平米大小,挂满了琳琅满目的服装。在这里30元可以买一件衬衣,40块钱就可以买一条裤子,然而偌大的店里,却鲜有人光顾。
陈大姐索性站在了门口,和隔壁的店主聊起天来。城隍庙改造开街以后,陈大姐是这里的老商户,第一批入驻;政府兑现了承诺,租金还是和3年前一样。
满怀着希望搬进来,然而现实却像是冷水,浇在了陈大姐的身上。
“街道比以前漂亮了,环境也比以前好了,然而生意却越来越差”。陈大姐给记者算了笔账,一年房租20多万元,然而这一天下来营业额只有两三百元。“感觉自己快撑不下去了”,陈大姐长长地叹了口气。
“19元一件T恤”、“39元一双鞋子”、“49元的裤子”……各种手写的价格标签插在沿街曾经熟悉的地方。然而在这些商户的眼里,改造后的城隍庙却变得陌生起来。
“太冷清了”,来自淮北的陈大哥在这里经营一家个性T恤店,一脸愁容地他指指街面:“人气根本不能与以前相比,即使是白天,也没有几个人过来”。顺着陈大哥手指的方向,偌大的街面,三三两两的顾客,早已不现以往的光景。
“我在这里干了十几年的生意,可是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天做生意这么难”,陈大哥说他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关了店自己又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