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架空历史类权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剧中“琅琊山”究竟在哪里也引发热议。安徽滁州、南京、山东等地展开归属地“争夺”。近日,安徽滁州琅琊山悄然把“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其管理机构负责人回应改名缘由时称:应游客需求,并否认了系为申请5A景区做的炒作。(11月17日《新京报》)
观察
别期望坐享其成
《琅琊榜》持续热播,多地想傍剧扬名,没啥不对。这符合景区宣传易传播的原则,使景区宣传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加速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以获得更快更好的收益;这也符合“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可以增加游客的乐趣,满足边游玩边探秘的欲望。
争夺琅琊山的归属地,能自圆其说,契合客观史实,是一个方面;借《琅琊榜》兴旅游,抓住推介宣传的机会,全面推进景区规划开发、宣传服务,吸引游客,让游客满意而归,实现名利双收的目的,是另一方面。景区傍名有成功的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阿凡达》上映后,许多人向往《阿凡达》里梦幻般的场景,而被《阿凡达》取景的张家界景区,立刻嗅到这个商机,对外公开宣传是《阿凡达》取景地,还将乾坤柱更名为电影《阿凡达》中的“哈利路亚”山,黄龙洞生态剧场也被更名为“哈利路亚”音乐厅。加上媒体跟踪报道,此举效果显著,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游览探究。而过度利用孙悟空、武大郎、西门庆之类没有现实依托和内涵的文化符号,以浮躁、庸俗、功利的噱头吸引人的关注,迟早会在人们的口水中淹没掉。换言之,取得琅琊山的归属地,只是旅游兴旺的第一步,旅游景区的开发设计、宣传服务,是不是跟得上,才十分关键。
所以,不论哪个地方最终抱住了《琅琊榜》的大腿,抑或是多个地方都从《琅琊榜》中分得了名利上的一杯羹,我们都希望景区能够挽住游客的手臂,以游客的满意为出发点,而不是借《琅琊榜》之名,不做任何实实在在的努力,坐享盆满钵溢之利。
卞广春
评判
醉翁之意不在酒
景区说是应游客要求,如果公众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什么样的游客要求把“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进而,要求改变的是一个“有名”的游客,还是众多游客呢?能拿出名单和相关事实来吗?退一步说,即使有一定量的游客或者游客分量比较重,可是为何不征求公众的意见呢?为何任“游客”就轻易改名呢?再说,敢不敢比一比赞成或反对改名的人数呢?显然,若是主观上没有想改名的冲动,纵然游客建议甚至出钱做匾额,也不会轻易同意改名吧。
旅游主要是靠独一无二的山水或历史文化,而不是靠“架空历史”的电视剧。事实上滁州颇有历史文化积淀。比如,唐代大诗人韦应物有感滁州风景之秀丽而作《滁州西涧》;唐宋八大家之一滁州太守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千古流传,众人皆知;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滁州抗金,曾发现“烽火扬州路”的感喟等。事实上,“会峰阁”的原名叫“会峰亭”,若是要改回去,公众也无话可说,毕竟属于还原历史名称。奈何不尊重历史,不认真挖掘真实的历史文化,而却要掺和《琅琊榜》的炒作之中,把“会峰阁”改名“琅琊阁”,“架空”真实的历史呢?这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吗?
这是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在打历史文化牌,一方面却又忽视历史所在,不挖掘历史文化,反而把1988年重建时的匾额牌子换下来,改名“琅琊阁”,并附上“苏轼”二字,恰恰违背了历史常识,实在是太可笑,也反映了涂改历史的幼稚和滑稽。这种现象值得很多地方反思。
李冰洁
质疑
不应被利益羁绊
滁州琅琊山将“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不过是改名闹剧的翻版而已,并无多少新意可言。然而,更加令人惊讶的是,“会峰阁”本始建于明朝,但是更换后的“琅琊阁”牌匾下方的明文则写有“苏轼”二字。众所周知,苏轼是宋代文豪,如此落款,简直令人啼笑皆非。虽然,目前该牌匾已经换下,新牌匾上已去掉“苏轼”二字,但牌匾更名风波背后的问题则值得深思。
对于一些地方来说,之所以热衷于改个称号,将某些备受现代人追捧的因素嫁接到地域、景点名称,原因无非在于逐利思维作祟。如今,很多地方虚构人文历史,实则迷失了价值方向,而且是对游客的一种误导。作为游客,之所以慕名到某个景点,其目的无非在于原汁原味的风景、历史、人文底蕴等,假如景区内的一切皆为杜撰,如何能够迎合游客的胃口呢?“琅琊阁”亦是如此,当地方嗅到了名称背后的商机,不惜采取蒙骗和欺诈的手段去招揽游客,这种做法无疑是南辕北辙。
更名为“琅琊阁”,其实并不难,但是缺乏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文化的敬畏,改名又有什么意义呢?每个地域内的景区,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这是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任何人无法改变。然而,当利益考量成为首要选择,在原先景区的基础上再裹挟逐利的冲动,景区只会丧失原先的模样,丢掉属于自身的本真。在利益争夺战中,利益蛋糕可能会越做越大,可地域内的景区则已变了味道,甚至完全沦为了攫取财富的附庸工具。
刘建国
建议
独立开发更有价值
在很多地方都注重注意力经济、眼球效应的当下,借助于名人效应、传媒效应的巧劲儿,提升文化知名度,动机也不差,但不要忘了,文化巧劲儿,有用、有效,但终归有限。因为无中生有、虚构空泛的文化资源、名人效应,终究是一种“文化泡沫”,看起来浪漫绚丽,归根却是华而不实,与厚重、真实的文史资源,相去甚远。文化竞争靠轰动性宣传,更要依靠自我内力和文化驱动力。潜心挖掘本土的厚重文化,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文化开发、内在涵养,不去盲目迎合、动辄盲从,不注重赚取眼球效应,“心有高标,方可致远”,这对于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文化经济的开发,才是一种更长远的可持续目标。
比如滁州除了有琅琊山风景区,更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还有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皖东文化等等。单单是欧阳修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坛领袖,具有巨大的历史影响力,做好这篇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大文章,欧阳修就可以成为当地最好的文化代言人了。潜心于这些有据可查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比争抢名人故里、血拼戏内场景、追逐眼球效应,更有意义和价值。
当下,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公众的文化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文化挑剔”渐多:越来越注重文化品位,文化个性,文化资源的厚、真、趣。比如,过去,炒作人造景观、名人故里等,可能会带来一些快捷的文化关注度、旅游经济效应, 现在,绝大多数公众和游客,已经对此不感兴趣了。很多人造景观,门庭冷落就是最好的证明。
刘克梅
三言两语
为了一个名号,几地人士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也是醉了。
——杨悦
不是文艺作品的演绎吗,还真整出实际地点来了?注定不会久长。
——贺红鹏
如果真能借机发展旅游,也未尝不是好事。
——方向
少部分游客只会暂时因好奇而来,一旦有新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出现,观众就会被夺走眼球的。
——张金
因为电视剧或电影炒热地名,这套路怎么还在上演?
——周云
旅游傍着文化,是合理的营销手段,无可厚非。
——乔君可
把责任推给游客,太可笑了吧!
——张运都
一旦电视剧效应热闹过后,一片华丽的文化产业,将会无人问津。希望决策者在争抢地名时,要想到这种可能。
——吴思
Copyright@1999-2017 www.newsh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出版机构 ICP备1602369516号-1
联系网站:cnzhengzhou@sina1.com.cn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